• 區(qū)劃代碼:35012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八閩通志》卷2《地理·郡名》:閩清縣“縣溪與大江匯,江水濁而溪水清,故名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原為古侯官縣屬地。唐貞元年間(785~804年)析侯官西鄉(xiāng)十里。置梅溪場,仍屬侯官縣。五代后梁乾化元年(911年)升場為縣,先后稱梅溪、梅清縣,因境內(nèi)有一條溪流繞城段兩岸遍種梅樹,故稱梅溪,縣城稱梅城,縣也簡稱梅;時王審知為閩王,以梅溪與閩江會,江水清溪水亦清,遂定名為閩清縣,隸福州。清順治十七年(1660年)筑城,康熙元年(1662年)竣工,城周長510丈,高2.2丈,厚8尺,辟四城門,均有城樓,城東、南、北三方各建一座炮臺,后圯于水。民國元年(1912年)實(shí)行省、道、縣三級地方體制,福建設(shè)東路、西路、南路、北路4個道,閩清隸東路道;1914年6月改設(shè)閩海、廈門、汀漳、建安4個道,閩清隸閩海道;1915年廢道,逐直屬福建省轄;1934年7月全省設(shè)10個行政督察區(qū),閩清屬第三行政督察區(qū);1936年全省改劃7個行政督察區(qū)和1個市。閩清屬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;1943年9月調(diào)整為8個行政督察區(qū)和2個市,閩清屬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7年4月與林森、福清、長樂等8縣被劃為省政府直轄。1949年9月,省人民政府把全省劃分成8個專區(qū)和福州、廈門兩個市,閩清屬第四專區(qū)(后更名閩侯專區(qū));1956年3月閩侯專區(qū)撤銷,劃屬南平專區(qū);1959年6月閩侯專區(qū)恢復(fù),閩清復(fù)屬之;1970年7月閩侯專區(qū)再次撤銷,劃歸莆田專區(qū);1983年7月,劃歸屬福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