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20528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,易“長楊”為“長陽”,長陽之名遂自此而始!短藉居钣洝肪147峽州長陽縣載:“南崖有長陽溪,因以為名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漢建元,承秦制,改黔郡為武陵,置佷山縣,是為建縣初始。東漢光武中興,郡縣改異,屬南郡,三國隸于宜都,先蜀而后吳。由晉而唐,縣境隸屬屢經(jīng)變移,縣名亦多改換,其隸屬先后有晉荊州宜都郡、北周資田郡、隨江州及清江郡、唐睦州、東松州及峽州等名目,境內(nèi)置縣有清流、方山、興山、宜昌、鹽水、巴山、長楊等稱謂。一域之內(nèi),或一縣單立,或數(shù)縣并置不等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,易“長楊”為“長陽”,長陽之名遂自此而始。武德八年(625年)廢鹽水入巴山,天寶八年(749年)又省巴山入長陽,縣遂復(fù)歸于一。爾后隸屬變化雖各朝有差,而疆域大致數(shù)百年不改。五代,屬荊南江陵府,宋屬峽州,元屬峽州路,明隸荊州府夷陵州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改屬荊州,雍正六年(1728年)改屬歸州,十三年(1735年)改土歸流結(jié)束了長期“土流兼治”局面,隸屬宜昌府。1912年,縣隸荊宜道,1927年直隸省府,1932年、1936年、1940年相繼改隸湖北省第九、第七、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9年11月建立長陽縣人民政府后,隸屬宜昌專區(qū)(后稱宜昌地區(qū))。1984年7月,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(zhǔn),撤銷長陽縣設(shè)長陽土家族自治縣。國務(wù)院1992年7月6日批準(zhǔn)撤銷宜昌地區(qū),此縣劃歸宜昌市管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