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1527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明洪武四年(1371年)建筠連縣,隸屬敘州路。以地多筠竹,“四面皆山,一色相連”故名。《大明一統(tǒng)名勝志·四川名勝志》卷21:筠連縣“其地南通芒部,西控烏蒙,四山皆竹,一色相連,故名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古為西南夷一隅,秦筑五尺道有經(jīng)此之說。漢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年)置犍為郡,縣境為郡屬南廣縣地。東漢建安二十年(215年)劃歸朱提郡。蜀漢延熙中(238—258)于南廣縣立南廣郡。東晉中期南廣、朱提戰(zhàn)亂頻繁,二郡屢經(jīng)分合。咸康間(335—343年)李雄定寧州,直至南北朝末,縣境皆為南廣郡南廣縣地。隋為協(xié)州轄地。唐初在縣境置筠州、連州,武后時又置定州,均屬劍南道需要戎州都督府羈縻。天寶后沒于南詔,德宗貞元四年(718年)南詔歸附,各州仍為戎州羈縻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廢定州,仍置羈縻筠、連二州,隸屬于梓州路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合筠、連二州置筠連州,屬敘州府,二十三年(1286年)劃歸永寧路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建筠連縣,隸屬敘州路。以地多筠竹,“四面皆山,一色相連”故名。九年(1376年)改屬高州,十年(1377年)撤縣,為高縣轄地。十三年(1380年)復(fù)縣,屬敘州府。景泰初年筑土城。正德十三年(1518年)恢復(fù)高州,仍領(lǐng)筠連縣。清初入敘州府,嘉慶七年(1802年)于府上增道,屬永寧道敘州府。1912年裁道屬府。1913年廢府立道,屬下川南道,1914年復(fù)稱永寧道。1928年撤道,直屬四川省。1935年設(shè)行政區(qū),屬省下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50年1月9日后,屬川南行署區(qū)宜賓專區(qū)。1952年恢復(fù)省制,屬四川省宜賓專區(qū)。1968年8月改專區(qū)為地區(qū),筠連縣隸屬于四川省宜賓地區(qū)。